济源文物选粹唐宋时期陶瓷文明华豫

■唐代镇墓兽

唐代镇墓兽于年从济源柴庄村古墓出土,高59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镇墓兽为瓷土胎质,挺胸蹲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双角高耸,双耳厚大前扇,凸目立眉,高鼻大嘴,牙齿外露,面目狰狞威严。

双肩长有短翅,双腿竖立,脚为分瓣偶蹄兽足。镇墓兽首部露胎,周身施点状绿、褐色彩绘,如花雨缤纷,脱彩严重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这种构思诡谲奇特、形象恐怖怪诞、令人望而生畏的猛兽形象,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是墓主人用于显示威严、辟邪镇妖的忠诚守护者。

■唐三彩钵

唐三彩钵于医院工地发掘出土。

三彩钵高14.5厘米,口径10.7厘米,腹径18.5厘米,底径6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钵体敛口圆唇,丰肩,圆腹,平底。外壁上部施黄、绿、褐三色釉。腹部近底处、足部及内壁均未施釉,露出细密而纯净的高岭土胎,胎上可见因轮制而留下的周旋坯纹。

唐三彩的正确名称应是“唐代铅釉陶器”。它继承并发展了汉代以来的釉陶传统制作工艺,以黏土为胎,入火素烧至C成型,冷却后施彩釉,复入经C二次烧成。

由于釉中含铜、铁、锰、钴等矿物着色剂,用铝做助熔剂,烧成后釉面呈多种色彩,通称“三彩”,实为“多彩”。这件三彩钵外施淋洒釉,任釉汁自然流淌,高温烧制后便产生斑驳陆离的色彩,未施釉处可见灰白胎色,胎土极细密,为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窑出品,是研究巩县三彩烧造技术的实物资料。

唐三彩大约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初期阶段是施以黄釉单彩,至唐高宗中期才陆续出现三彩、多彩制品。武则天时期唐三彩制作技术达到顶峰,西安、洛阳地区唐时的大中型墓葬中几乎都有唐三彩出土。

■宋童戏图三彩枕

宋童戏图三彩枕年出土于济源市西北20公里的克井镇勋掌村静安寺,高11厘米,面长48.8厘米,宽18厘米;底长47.6厘米,宽13.9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件宋代瓷枕呈长方体,枕体中空。枕表面以刻画填色的装饰手法,施绿、黄、褐、红、黑、白诸釉色,以绿色为主表现人物、花草等。枕面图案左右绘白牡丹,中间刻画戏童图,表现三小儿在池边荫下嬉戏情景。

左边小儿头绾双髻,身着绿褂白裤,坐于墩上,左手按膝,右手执一提线木偶。右边两小儿一个身着绿衣黄裤,倚鱼池栏杆敲锣:一个黑衣白裤,吹笛舞蹈。整幅彩画色调和谐,人物逼真。

寝具枕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汉代《西京杂记》中战国魏襄王中石床上的“石枕”,见于考古资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呈贡县天子庙滇墓出土的铜枕和长沙西汉墓中出土的漆枕(漆木枕)。瓷枕的出现始于隋代。

宋代瓷枕较为普遍,史料记载汝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吉州窑、钧窑等均有专门从事瓷枕生产的专业作坊。瓷枕作为夏季的寝具,具有清凉心脾、醒脑健身的功用。

宋人使用硬瓷枕可能与当时流行的发式有关,那种高耸的束发在瓷枕上易于保持发型。宋时流行睡硬床,硬瓷枕与硬床相配也最为合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yizx.com/gysxx/12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