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独特的九连洞地下村庄,村名源自宋徽宗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千年历史的洛阳,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但许多遗迹都被战乱毁掉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走在洛阳的街道上,很少能看见古代留下的建筑,但洛阳周围仍保留着许多古村落,近年来,洛阳也开始大力开发这些古村落,吸引游客参观,如孟津卫家坡、伊滨区倒盏文化村等,今天来介绍曾经是古道集镇,曾经有过繁荣辉煌的过去。而且今天让这里悄悄地成为人们又一个寻古探幽的好地方,还被评为河南省第四批传统村落,这就是偃师市山化镇游殿村。

村子里保存着大量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明清传统建筑,以及大量自然形成的异形奇峰,被称为“小张家界”。游殿村隶属于偃师市山化镇,位于偃师东北角的邙山上,北临黄河,南望伊洛,东距5公里,是巩义康百万庄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年度河南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现在村里现存九连洞坑院、地下街坊、月亮湾、玉皇阁、文昌阁等历史名胜,可供游客观赏。

根据《滑氏家谱》中十三世孙滑陶南所著的《村名易书·小引》所载,村里最早名劳劳,后改为油铺,最后改为游楼。在该村所修三神庙于宋代完工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先农坛的记载。根据《考工记》记载,东汉三国时期的魏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迁居洛阳,死后葬于偃师城东八里今山化乡东屯村,该村北邙岭坡近游殿,或称钟太傅佃园,简称仓佃。

对于村史研究颇深的老者说,在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从山西洪洞来到这里定居,形成了现在以滑姓居多的六七千人的村落,翻新后的滑氏祠堂见证了多年沧桑巨变。村子里还保存着民国时期两位深受人们喜爱的同乡老师的纪念碑。

游殿村还有一个传说,游殿村的村名起源与宋徽宗有关。传说北宋宋徽宗赵佶曾带着他的皇亲国戚去巩县扫墓。中段,一伙人夜宿会圣宫,遗址在今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离游殿村不远处。清场之后,不知为什么,赵佶的心情非常不好。他下旨说暂时不回汴京,再到圣宫去住。在小住期间,赵佶带人到邙山散了心,并传下口谕,要北到能看黄河的地方去,南到能看洛河的地方去。远眺邙山无限风光,赵佶大开眼界,兴高采烈地回到汴京。在赵佶离开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这次邙山之行,在其所见的黄河和洛河上各建了一座宫殿,称为南游殿(游殿村因此得名)和北游殿(属巩义市康店镇)。

除保存明清玉皇阁、文昌阁外,这里还有千年古树、月亮湾、平安寨等自然景观。神仙谷和塔沟,尤以此为多,形成了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土峰林立,土色红红白相间,在五彩缤纷的树木和多角度的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咪蒙而神秘。从遥远的北方刮来的数亿年黄土在这里形成了最后的沉积物,为这里的先民提供了极好的安家条件——窑洞,游殿村特有的地下街坊式地坑院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感受。

玉皇阁又名天爷殿,由东台和天爷殿组成。天爷阁有上下两层,上层为玉皇大帝,下层为神明之殿。由清乾隆四十年创立,咸丰年及年整修,青砖砌成,东面石阶盘旋而上,拱门砖顶,庄严典雅,古色古香,可以说玉皇阁是游殿的“镇村之宝”和地标建筑。

玉皇阁东南米是文昌阁。清道光二十年的《建文阁碑》中有这样一句话:“忽有马公出焉,坚其志,以荐立首多立财,邀众兴立此阁。”村内马逸率村民建造的文昌阁,高约12米,正方形两层楼高,供奉文昌和奎星,以祈求“培植地势,重振文风”。遗憾的是年清代文昌阁毁于雷击,现已复建。虽高耸入云,却用红砖砌成,缺乏原始的古朴风貌。

由于坐落在厚土层的邙山上,窑洞变成了游殿村民居的特色。游殿村窑分三种。一种是在水沟边的黄土峭壁上挖洞居住,叫做靠山窑。二是在平地上挖七八米深的方坑,四面都挖洞,叫做地坑院。第三,在平地挖街,街由明暗两部分组成,明的是露天,暗的是在土壁上挖洞,明的相互连接,很像新疆的坎儿井。每一个洞穴都在明街的一侧或两侧,都有一个坑院。街道上连接着几个或几个地坑院,叫做“地下街”。

9座天井窑连成一体。9户居民共用一条地下通道进出,几乎与同村村民隔离,在村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被当地村民称为“九连洞”。九连洞靠山而建,院深约十多米,地下通道长约二百米。在天井院之间,房屋紧凑合理,风格独特。身处此情不自禁地为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拍案叫绝。

现在的“九连洞”,9个洞中已有3个坍塌消失,8个坑院也大多破败不堪,越来越多的窑洞门窗失修,斑驳的大门下长出青蒿,塌陷的院墙,裸露的树根,显得那么苍凉。房子里的住户大部分都已经搬走了,只剩下几个恋旧的老头子在享受时光的余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yizx.com/gysxw/12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